查看原文
其他

特稿 | 河源市的语言资源(刘立恒)

刘立恒 语言资源快讯 2020-01-18


河源市的语言资源

刘立恒1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广东河源,517000;)


河源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东江中上游,东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连韶关市,北邻江西省赣州市。其范围是东经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纬23度10分至24度47分。全市面积1.5642万平方公里。

河源,上古属扬州南境,战国属楚,秦于龙川置县。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龙川析地置河源县,属南海郡。南梁天监二年(503年)属梁化郡,隋唐属循州,南汉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祯州、循州,河源地区属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河源地区在1913年属广东省都督府潮循道,后直属广东省革命政府东江行政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属东江行政委员会、东江行政专员公署、粤东行政公署、韶关地区、惠阳地区等。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河源县,设立河源市,辖源城区、郊区(后改为“东源县”)、龙川县、紫金县、连平县、和平县;全市现设有99个乡镇,4个街道办事处,1251个村委会和155个社区居委会。全市人口358.39万,有五个民族,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还有少量的畲族、壮族和苗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少数民族语言都已被同化[1]。市内无呈区域分布的少数民族语言。


河源市行政区划图


河源市内源城、东源、紫金、龙川、连平、和平等各县区之间的方言腔调不同、口音不一,但均属于客家方言。总的来说,河源市内的客家话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老派客家话,又叫河源本地话、水源音,一种是新派客家话,即接近梅州五华、兴宁口音的客家话。其次,河源市内还零星分布着几个闽南语方言岛,东江沿岸还有小部分水上居民(河源本地人称“船家佬”)的“疍家话”,在东源县万绿湖库区还有一种有趣的隐语“双音话”。


一、老派客家话

在河源境内东江流域的客家人的祖先先行到达并定居在河源市内,这些人及其后代一般被称为“老客”,他们所讲的客家话也被认为是老派客家话。老派客家话,又叫河源本地话、水源音,大致分布在河源市内的东江流域,说老派客家话的人口大约185万。

河源本地话按口音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源城片、东源片、连平下半县片、龙川下半县片、紫金西北部片、和平南部片。


河源市内“水源音”分布图


(1) 源城片

源城片,即市区源城区。源城区下辖埔前镇、源南镇、上城街道办、东埔街道办、新江街道办、源西街道办和高埔岗,总人口接近40多万,几乎都讲客家话。其中上城街道办、埔前镇、源南镇、新江街道办、源西街道办和高埔岗主要讲源城客家话,又称为“河源本地话”,使用人口在30万左右;河源“本地话”又称“水源音”,受到粤语较大的影响。抗日战争时期,南海、番禺、顺德、东莞、广州等地有不少民众避难来到河源,与当地居民长期杂居相处。部分人还与当地居民通婚,定居在河源,部分人在河源开店经商,当时还开设了南海会馆、东莞会馆等。因此,河源本地话受到粤语的影响较大。东埔街道办主要在新市区,这里居住的人主要是由各县区迁来的,虽然大部分也讲客家话,但口音比较杂,大多接近梅县和五华口音,人口在10万人左右。河源本地话近年来变化较快,主要受粤语和普通话影响。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所说的本地话的语音和词汇正在向普通话靠拢。


(2) 东源片

东源县人口59万左右,大部分是讲河源本地话的,东源片又分为河西口音和河东口音,河西是指位于东江以西的区域,包括新港镇、仙塘镇、灯塔镇、骆湖镇、船塘镇、顺天镇、蓝口镇、柳城镇、半江镇、曾田镇、上莞镇、涧头镇、锡场镇、新回龙镇等。其中新港、顺天、涧头、新回龙、锡场西部、半江西北部等地的口音接近新丰县水源话,人口3万左右;而曾田镇、上莞镇东北部、骆湖镇北部偏东、漳溪畲族乡、船塘东北部、灯塔、顺天、蓝口镇、柳城镇、双江、涧头西北部等乡镇口音属于本地话口音,人口45万左右;河东是指位于东江以东的区域,如义合镇、黄田镇、康禾镇、久社镇、叶潭镇等,口音受梅州五华话和紫金话影响较大,人口11万左右。


(3) 龙川下半县片

龙川县南部的老隆( 县城) 、丰稔、佗城、义都、四都、鹤市、通衢等乡镇口音归属于河源本地话,人口接近40万。但是因受到龙川上半县新派客家话口音的影响,口音上与河源本地话相比,也有明显的差异。


(4) 紫金西北片

紫金县西北部靠近河源市区的临江、古竹、柏埔、义容、黄塘等乡镇,人口25万,操河源本地话口音。古竹镇和临江镇,由于历史上抗战时期从珠江三角洲一带流亡到该地区定居的群众与当地的客家人长期杂居相处,当地客家话受粤语的影响较大。黄塘的碏石、锦口、庙前及临江的前进、联新、桂林、梧峰等村及柏埔部分村落口音接近源城区本地话。



(5) 连平下半县片

连平县南部的忠信、油溪、三角、大湖、绣缎、高莞、隆街、陂头、田源、溪山等乡镇。其中田源的西南部、隆街、溪山镇南部的口音接近新丰水源话,人口约6万。忠信、油溪、三角、大湖、绣缎、高莞等镇口音接近源城区的本地话使用人口约17万。


(六)和平南部片

和平县东南部的林寨、东水镇大部分及彭寨、古寨、礼士等镇的部分村落讲水源音,人口8万左右。这几个镇由于在地理上靠近东源河西几个镇,口音也与河西口音接近。






二、新派客家话

在河源市内除去讲河源本地话的区域,其他区域都是讲新派客家话。这些地区的客家先民大多后到河源市内定居,他们被认为是“新客”,他们及其后代所讲的客家话也叫新派客家话,人口大约170万。新派客家话大多接近梅州五华兴宁口音,在河源市内分布如下:


(1) 龙川县内

根据口音分为龙川东部、中部和北县。东部如黄布、紫市、登云等镇,口音受梅州五华口音影响较大,人口接近8.5万;中部如车田、枫树坝、龙母、赤光、回龙、黎咀、黄石等镇,人口36万左右;北部如细坳、上坪、贝岭、麻布岗、新田、岩镇等镇,人口15万左右。


(2) 和平县内

和平县内操新派客家话人口将近42万,其中根据口音又可以分为三片,一是和平县中部的县城阳明镇、大坝镇、合水镇、青州镇,人口接近22万;一是和平县东北部长塘镇、下车镇、上陵镇、优胜镇,人口接近10万;一是贝墩镇、古寨镇一部分区域和彭寨镇一部分区域,人口接近9万。


(3) 紫金县内

紫金县内的新派客家话又分为四种腔。一是紫城腔,包括紫城、九和、瓦溪、九树等乡镇及白溪、龙窝的嶂下、彭坊等地,人口接近30万。二是中坝腔:它包括中坝、敬梓等乡镇及水墩乡的群丰、秋溪等村落,人口10万左右。三是南路腔:包括洋头、苏区、南岭等乡,及水墩乡、龙窝镇的部分村落。这些地区与五华县相邻,村民说话略带有五华声调,人口5万左右。四是西南路腔:包括蓝塘、凤安、上义、好义等乡镇,人口7万左右


(4)连平县内

连平县操新派客家话的人口大约17万,其中根据口音又可以分为两种,一是元善话,属粤中片的客家话。分布在中部元善、内莞(含原九连镇)、上坪等镇和中南部偏西的溪山镇北部,使用人口13万多。二是陂头话,这是一种带韶关翁源口音的客家话。分布在西北部陂头、贵东两镇,使用人口约4万。




三、闽南语方言岛

学术界通常认为河源为纯客区,但在河源源城区的埔前镇、源南镇,紫金县的古竹镇,有少量人口使用闽南话。源城区源南镇的风光村、白田村,埔前镇的泥金村和紫金县古竹镇的潮沙村、水东村是零星分布在河源市内的闽南语方言岛。这五个村村民以姓黄、许、郭、金、蔡等居多,据族谱记载他们祖先大约在400年前由福建漳州迁徙而来,村民至今能说流利的闽南语。如今,这五个村大部分村民外出打拼,移居到城镇,村内人口渐少,目前这五个村常住村民总共在1万人左右。由于周围的村落都是讲客家话的,外出经商和工作,他们学会了说河源客家话、粤语和普通话,但是回到家里还是用闽南语和家人、亲戚交流。经过笔者对泥金村闽南话的记录、整理和研究,发现如今泥金闽南话由于自身的历史演变,再加上受到周边客家方言的影响,与漳州闽南话已有较大的差别。


四、疍家话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根据当时广东、广西两地政府之间的协议,两三百个来自广西梧州藤县的水上居民从广西沿珠江、东江一路北上,之后乘船来到河源龙川,直接参与了数十年河源东江的水上运输和相关的工程建设。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东江水运日渐衰落,大部分水上居民不再从事货运,他们来到河源市区,仍然住在船上,依靠打渔为生[2]。如今,这一批来自广西藤县的水上居民都已上岸定居,与当地人通婚,人口已有两三千人,他们大多姓韦、黄、卓和周。他们在家讲代代相传的“土白话”,出外则讲客家话和普通话。据他们介绍,他们所说的梧州“土白话”属于粤语“勾漏片”。他们则被外人称为“疍家佬”,他们的话被外人称为“疍家话”,但是他们自己不这么认为,因为“疍家佬”是一个贬称。




五、隐语“双音话”

东源县锡场镇治溪村位于万绿湖的西北部,全村面积约2300亩,目前户籍人口674人,村民主要是古、何两个姓氏,日常生活中操接近河源市区“本地话”口音的客家话。笔者在对当地方言进行调查时,听发音人古秀宁先生提起,他们村子里还有一种只有他们本村人才会说的“双音话”,外人听不懂,更不会说。“双音话”是治溪村村民使用的一种民间隐语,当地村民又称这种“双音话”为“贼佬话”。 “双音话”以河源本地话为基础,用一组双音节来表示一个单音节。东源治溪村的当地人在交流时如果不希望被旁人听到交流的内容,他们更喜欢用这种“双音话”。据传,万绿湖库区形成之前,处于新丰江中游的治溪村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水路发达,商贸往来频繁,再加上这里地形独特,在十九世纪中叶活跃着大量的土匪和盗贼。为更隐秘地洗劫行商,抢夺财物,一种相传由当时一些懂得音韵原理的秀才们自创的“双音话”为这些土匪和盗贼广泛使用。当地百姓和过往商人称这种为土匪、贼佬(盗贼)所说的“双音话”为“贼佬话”。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时尤为盛行。如今“贼佬话”已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渐渐地退出交际领域。目前治溪村里会说“双音话”的人大多是四十几岁的人。在改革开放初期,当他们还是小学生的时候经由带他们的祖父辈口授习得这种隐语,并在玩耍嬉戏时经常使用。后来由于社会发展、库区村民外迁,“双音话”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不使用。而会说“双音话”的这群人如今也只是在聊天、开玩笑的时候偶尔说上几句。


参考文献

[1]河源概况,河源市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heyuan.gov.cn

[2]李秀婷,胡念飞,最后的水上人家,南方日报,2011.6.30  

[3]温昌衍,客家方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4] 龙川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龙川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8

[5] 和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和平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6

[6] 连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连平县志,北京:中华书局,2001.12

[7] 连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东源县志,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8] 河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源县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5

[10]刘立恒,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7

[11]练春招,侯小英,刘立恒.客家古邑方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1 作者简介:刘立恒,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讲师,硕士。【基金项目】广东省2011年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东江流域“本地话”与客粤方言比较研究》(编号:11JDXM7400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编号:13AYY001)子课题、基地自立项目(编号:14FZ02)。


(即将刊于《语言资源通讯》2017年4期,2017年12月出版)




往期热文:


论文|汕头市的语言资源

广州市的语言资源

佛山市的语言资源

清远市的语言资源

广东语言资源、语言生活与语言资源的保护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语言资源快讯





图文编辑:怡然

责任总编:老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